漓江出版社

漓江书院

漓江40年 | 从《大桥》到“大桥”

2020-11-23 14:17:01

  

何建明1.jpg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很早的时候就去过漓江,那里很美,属于广西最有影响的风光名胜。那个时候我还在部队工作,之后就没有去过,也没去过广西其他什么地方。总觉得到了漓江就不用再去广西其他地方了——这可能是偏见,然而心头总这么认为。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它那种美对人的感召,就像年轻时第一次见美人,便再也忘不掉她的模样。其实一个人的审美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心存于最初的那份纯情,却最为真切和单纯,所以难忘。

漓江出版社与漓江一样,我知道她在文学图书出版界很美,可惜后来我也成为文学出版界的一名职员,就不能随便去爱她了,就像结婚后再有朝思暮想就会有麻烦。

2018年我与出版界离婚了,成为自由人,又有了一个选题机会——中国南方建了一座大桥,叫港珠澳大桥。这桥很大,全世界第一,是中国人的骄傲。国资委希望我写写建设这座大桥的工程师。老实说刚开始我并没有准备去写,但因为见到了以大桥岛隧工程总指挥、总工程师林鸣为首的一群建设者,我就答应了。因为他们太伟大,太值得中国人骄傲!尤其当我第一次站在40多米深的海底,再展望大桥的腹部——十几里长的海底隧道,并在正式通车前游览和参观了一圈大桥的壮丽身躯后,我想再不写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歌者了。许多小说家爱这样说:不揭露黑暗就不是文学。其实这至少是偏激,或者是很愚蠢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没有哪个地方的作家说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文学”。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普希金、高尔基甚至歌德就都不是作家了,因为他们都写过歌颂类的作品。我想我这样的以“歌颂”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家(其实我也写过不少批判性的揭露黑暗的作品),还尚能算“文学工作者”吧!中国有句话叫作“骂人很容易,夸人才难”,写作品尤其如此。所以“揭露黑暗”其实也就是一种文学技巧而已,用不着把它抬得很高,它只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大桥2.jpg



这不,写《大桥》便让我与漓江出版社有了一次结缘的机会。虽然《大桥》没有获得什么大奖,但可以负责任地讲,它一定可以称得上是部好书,并且可以说是写港珠澳大桥同类题材中绝对不会屈居第二的书——到目前为止。我清楚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出版社清楚,读者也清楚。文学作品是以故事情节、人物、书写结构,以及所能产生的情感效应在读者中的共鸣、反响,而作为评判标准的。《大桥》在出版后获得了这种效果,我们在清华大学、上海、江苏、广西等等地方,应邀进行了几十堂讲座,读者的良好反响就是明证。林鸣及其团队后来不断登上媒体新闻,也是一种证明,中国工程师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在《大桥》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一点是完全明白无误的。

何建明3.jpg


2019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大桥》宣传活动,作者何建明(中),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唐咸秋(左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罗冬(右二),刘迪才社长(右一),张谦总编辑(左一)

我要正经说的是漓江出版社,因为我晚遇了这个“她”,才有了我们共同的《大桥》和读者喜欢的《大桥》。海上的那座大桥闪闪发光,出版《大桥》的大桥人其实也是闪闪发光的。我当然先见到了总编张谦,再见到了刘迪才社长,还见到了集团的几位老总,他们给予了我和《大桥》真诚而友善的关切。对社长刘迪才的印象就是总对编辑们说:“何老师的书,你们一定要做好,做得最好!”这就是社长的气魄和气节。总编张谦是个才女,自然对我的书花的力气也最大,她带领的编辑团队对这书下了很大功夫,我们时常一起讨论出版事宜,并在推广活动中一站又一站地行走。张谦是位优秀的总编辑,做人做事值得作者们记忆。

我最要夸夸“小编”红果,她叫刘红果,但我基本把她的姓给忘了。“红果”,我和我身边的人喜欢这样称呼她。红果在我刚刚认识她时,朝气蓬勃得确实就像一枚待人来摘的红果。姑娘实在,看起来有些憨相,但其实骨子里很厉害的,经常教导和教育我,比如有一次提醒我要“交税”,比如提醒我走路别太猛了,会伤脚脖子,比如提醒我“别着凉了,南方也很阴冷”,诸如此类生活和政治上都通用的不大不小的事儿。虽说我也年纪一大把,官位还不低,但红果一声“号令”、一则微信,常令我不得不重视起来,甚至立办并认真反省。

这样的红果叫啥?就是好编辑!编辑是作者和作家的朋友、挚友,甚至是终生的友人。编辑到位和到家了,好作品、好作家就会向他或她涌来。红果做到了,她虽然年轻,但她能冷不丁地告诉我们这些“大作家”一、二、三……那些容易忽略和做得不是太好的事儿。我喜欢这样的编辑,或者说这样的孩子。我对张谦说过,红果以后可以成为漓江出版社的栋梁之才。张谦说,她和社长很看好红果。红果,努力吧!

何建明4.jpg

2019年5月上海钟书阁《大桥》新书分享会,何建明(中)、谢青芸(左)、刘红果(右)

当然,在《大桥》出版过程中还有谢青芸等美女编辑。小谢也是位很优秀的编辑,她还是社里的“著名主持人”。记得第一、二次主持《大桥》推介会时,她总要说一声“我是漓江出版社某某室编辑”,我就调侃她“别再说什么什么编辑室编辑了”,就说“我是漓江出版社的谢青芸”。她竟然脸红了,嘀咕道:“是不是这样说会让领导不高兴?”哈哈哈,我笑了:瞧这姑娘多实在!后来小谢胆子大了点,就说自己是“漓江出版社的谢青芸”。这不很好嘛,她本来就是漓江出版社的谢青芸嘛!让年轻人有机会和有可能展示自己的最美风采,我想这一定是社长、总编的心愿。小谢们大胆干吧!

还有许多值得我时常想起的漓江出版社朋友。所以说自认识她后,就像以往铭记桂林的漓江一样,属于永不忘怀的那种。

因为友好和友情,合作也就自然了。《大桥》之后,漓江出版社又倾情倾力推出了我的“国家”系列丛书(《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把我近一二十年中创作的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重新包装和出版了一回。我很感谢“她”。也相信与“她”从此结缘,成了文学与出版之间的一座“港珠澳大桥”。

何建明5.png

《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

漓江出版社与文学和作家的关系,本身就像这样的一座大桥。“她”已经和《大桥》一样,深深地烙在我心头,成为我文学人生中的重要侣伴。


何建明

2020年4月30日久别北京后的回程飞机上草就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