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出版社

漓江书院

漓江40年 | 我在漓江的日子

2020-11-24 15:15:06

  

刘项鹏工作照.jpg

刘项鹏,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2010年5月入职漓江出版社。现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十年前5月的一天,我告别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来到了漓江出版社南宁中心。那年,刚好赶上漓江出版社30岁。

    我在漓江出版社工作的时间不长,大约一年半。但就是在这一年半中,我的人生又开始出现重要转折。一年半之后,我留在了广西,结婚成家。

    辞去第一份工作之后,我原本计划去北京谋生。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大学同班同学,在北京做影视编剧。我原本是打算离开南宁这个炎热潮湿的城市,跟他一起在北京熬夜写剧本,毕竟,大学里学的专业比较对口。

    然而如今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在南方嗦粉,他依然在北方吃面。而事实上,他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所以我们经常感叹,世事就是这样难料。

本文作者在漓江时期的工作照.jpg文作者在漓江社工作时

    那时的漓江出版社南宁中心刚刚组建不久,主要做一些地方出版和部分教辅图书,少量文艺社科类图书,效益不好不坏。只有十来位同事,有一半是我上一份工作中一起工作过的同事。30年社庆时,社里效益似乎不是很好,并没有做大张旗鼓的庆祝活动。倒是南宁中心每年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活动,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去打气排球,一起去海边。2010年夏天正赶上南非世界杯,“呜呜祖拉”的声音响彻一整个夏天。几位住在员工宿舍的同事,一起熬夜看球。凡此种种。所以大家都很熟悉,氛围非常融洽。只是工资不高,勉强一个人糊口。

    也经常出差,主要是跟同事一起到各市县跑教辅市场、找一些出版项目、寻找一些合作机会,由于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是很好。这过程中免不了有饭局应酬,由于酒量差,有几次比较“惨烈”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每到春秋印季,要赶到中小学开学之前,把社里的教辅图书发到学校。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要和同事一起去印刷厂仓库蹲守,有时候还要清点、打包、装货,直到各地图书全部发完为止。条件不可谓不艰苦,特别是夏天,仓库内闷热异常,简直感觉无处藏身。

    那一年,我的主要工作是做文字编辑。原本是打算做一本作文杂志的创刊工作,费了一番力气,做出了一期《非常作文》样刊。据说发行成绩还算不错,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再后续出刊。创刊工作就不了了之。平时我就负责审校工作。每个人的案头上都堆了厚厚一摞书稿。作为一名编辑,我感觉自己是不够称职的,主要是与作者沟通较少,平时只是不停地审读、校对桌上堆积的书稿,为数不多的与作者的沟通,基本是通过电子邮件完成的。但是印象中,还是有几本书完成得还算不错。

龙州县上降乡无人看管的菜摊(本文作者摄于2011年).jpg

    龙州县上降乡无人看管的菜摊(本文作者摄于2011年)


2011年我做的可以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是做了一本《千年古城  百年商埠  个性龙州》的图书。这本书大概从4月份开始策划,花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赴龙州县采风,又经过贯穿整个成书过程的漫长的稿件打磨,同时跟踪书稿设计,再到印刷厂印制成书,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个中曲折、辛苦、煎熬,非一语可以道尽。采风期间,我几乎走遍整个龙州县辖区城乡,真正见识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人们的热情。第一次在雨中的稻田边喝酒喝到哇哇大吐;第一次看到在村口卖肉、卖菜的摊铺,是可以不用人看守的——如今的无人超市,也不过如此;第一次意识到,不管多小的地方,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文化底蕴;第一次感受到,当一本书经过自己亲历的一段艰辛历程、最终呈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第一次意识到,出版行业是一个多么具有意义而又有趣味的事业。

龙州县雨中稻田.jpg

龙州县雨中稻田   

    2012年初,我借调集团公司本部,从一名漓江出版人,变成了一名为漓江出版人服务的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关注着漓江出版社的发展。

    如今,在集团公司的重点支持下,漓江出版社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漓江出版人的发展理念和人文情怀,逐步克服困难,形势逐步向好。特别是近几年,社里的精品出版出现不少亮点,呈现出好的气象。还建设了网红打卡地——漓江书院,在业内产生了有不小的影响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想漓江出版社一定能够重振甚至超越旧时风采。

    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所以,我在漓江出版社工作的时间虽短,经历虽不够多,生活虽然艰苦,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却也遇见了一些有趣的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算成功了。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