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出版社

漓江书院

漓江40年 | 从威海到漓江有多远

2020-11-27 11:57:46

  

洪浩.jpg

洪浩,1966年生,山东威海人。现为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驻院作家。我社《张炜文集》特约编辑。

1993年春天,我调到海滨小城威海的一家杂志社,开始了我的文学编辑生涯。杂志社在闹市区一座大楼上,东边隔一条巷子,便是小城的新华书店。喜欢书的我,几乎每天都要进书店看看,隔着柜台瞅书脊,琢磨哪本值得买。有一天,一排漂亮的红色书脊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彩盒精装,书脊上有烫金图案,颇显豪华。

跟营业员要了几本翻阅,立刻被吸引住了。打开红色的封面,扉页后是一幅诺奖作家的黑白照片,再后面,是主编刘硕良先生为丛书写的总序《新时期有数的宏伟工程》。书的内文,是诺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书末,则附有诺奖作家的资料,包括授奖词、受奖演说、重要文论、访问记、作家年表等。如此有价值而又如此庄重典雅的一套丛书,让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我忽然意识到,在阅读世界文学方面,我被耽误得太久。

读序言知道,这套丛书在八十年代初期已开始陆续出版,我与它们的相遇晚了多年。面前这些漂亮的书,是统一换了红色封面的新版,有点贵。我的工资当时也就二百多元,狠狠心一次也只能买上几本。最先买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古都》、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托•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过了段时间,又陆续买了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聂鲁达的《情诗•哀诗•赞诗》、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卡内蒂的《迷惘》、布罗茨基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戈尔丁的《蝇王•金字塔》等。后来,又有平装本出现,虽然我宁愿多花钱买精装本,但想买的品种往往缺货,所以平装本也买了一些,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加缪的《局外人•鼠疫》、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这些书,是我补课之所需,买来以后我便抓紧阅读起来。

家中藏书.jpg

洪浩先生私人收藏的漓江版图书

当年收入微薄,买书几经斟酌。在对书的选择上,作家张炜的系列随笔《域外作家小记》给我提供了重要参考。张炜先生以多年阅读研究之功,对几十位外国作家做了遥感式的理解和评价,在当年属于非常罕见的文字。正是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不少外国作家有一定的了解,买的书基本上都是精品。也是因此,另外一些在当时觉得不太重要的作家,也就忽略了,有些书便失之交臂了。我记得一位比我年长很多的本地作家说过:这套书都应该买下来。他本人就是这样,一本不漏地把它们搬回家中。但其实,它们并不成套,一来当时没出全,二来书店可能也没都进货。可是,由于书设计得典雅华贵,看起来很气派,喜欢的人还真是不少,过了不长时间,就一本不剩地卖没了。

有一天我灵机一动,给漓江出版社写了一封信,问有无存书。对方很快回信了,还寄来书目,标明了哪些有哪些没有。我便马上汇款,邮购了一大箱不同版本的“诺奖丛书”。这些书多是八十年代的初版本,精装平装都有,装帧也不统一,但价格低廉,比如托马斯•曼的《魔山》,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砖头厚的精装本不过十多块钱,而汉姆生的《大地硕果•畜牧神》、辛克莱•路易斯的《巴比特》等较厚的精装本才几块钱。在这些书中,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接下来的两天内,我就读完了这部迷人的书。

漓江版的“诺奖丛书”向我开启了世界文学的大门,我有如入宝库的惊喜。可以说,我对当代世界文学概貌的了解,主要是从这套书开始的。我也由此拜见了心仪的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索尔•贝娄、托马斯•曼、海明威、加缪……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正是我初当编辑之时接触到的。他们在我心中确立了某种文学标杆,对我的写作,对我所从事的编辑工作,影响都是很大的。

那年我27岁,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激情,读书很快,也容易沉迷进去。我从大师作品中汲取了太多的营养,自己都能感觉出来。那段时光,也让今天的我很是怀念。我还记得当年的一些情景:在路边小店和诗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叶芝和布罗茨基;在编辑部,与来访作者面对面谈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语言……那时候我还没有分到房子,晚上就住在编辑部,常常读书到深夜,然后一个人在空寂而明亮的小街上漫步。凉风习习的夏夜里,头顶上的合欢树投下了枝叶的疏影,以及令人迷醉的芬芳。回味着刚刚读过的大师之作,心里有激越的旋律鸣响。如果天色尚早,我会去一个好友家,和他一起聊外国文学,探讨小说的艺术。好友也买了不少诺奖作家的作品,我们交流阅读感悟,热烈而愉快。

在诺奖作家的引领下,我的文学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此后,我又阅读了不在这个系列的一些大师,如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等,但我必须承认,对世界文学的阅读,是从漓江版“诺奖丛书”开始的。对此,我不能不心怀感激:从胶东海岬上的小城威海,到南国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漓江,究竟有多远呢?

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翻译文学领域里,“诺奖丛书”是一个声名卓著、贡献巨大的品牌。我对漓江出版社的重视和景仰,主要是因为这套书。后来,漓江社出版的别的图书,也充实过我的书架。“漓江年选”系列,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品牌,这一系列二十多年始终如一,保持着良好的品质和声誉,对于当代文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记得女儿十岁左右时,有一天晚上,我牵着她的手去朋友家玩,半路进一家小书店,女儿看中了一本漓江版的《中国年度童话》,让我掏钱买下。此后,她似乎特别爱读童话,每年的漓江版《中国年度童话》她都要买。上初中的时候,她不但读童话,还尝试写了起来,并在报刊上发过多篇。上大学后,她对文学的爱更加热烈,除了童话,还大量地写起了小说、诗歌,像极了年轻时的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终于有一天,她的一篇题为《远方的白条绒村》的童话收入漓江版《2018中国年度童话》中,这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好像是圆了一个梦,令人喜悦。

1606456367(1).jpg

万松浦书院

因为文学,因为阅读,因为写作,与漓江出版社的缘分可谓越来越深。但我不曾料到,因为自己当过编辑,还会在工作上与漓江出版社有交集。2018年夏天,漓江出版社决定出版著名作家张炜的文集,项目立项后,总编辑张谦女士率多人来到张炜先生的故乡山东龙口,在万松浦书院与作家共同商定出版事宜。当时我恰好在书院,与漓江社诸位领导和编辑有了愉快的相识。社里计划以《张炜文集》为开端,推动当代作家文集的出版,这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资料的积累,可谓意义深远。这是继“诺奖丛书”之后该社策划的又一重大出版项目,同样是宏伟的,也注定会引起出版界、读书界的关注。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这一富有担当的举动,当属义举壮举。而作为具有样板意义的《张炜文集》,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漓江社是有眼光的,因为张炜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富创造力、最具专业影响力的文学大家,其创作历时漫长、成果丰厚、品质卓著。张炜年轻时即以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等力作震动了文坛,后来又相继写出十余部长篇小说,几乎每部都反响热烈;尤其是2010年出版的大河小说《你在高原》,全书39卷450万字,包含十部长篇,是迄今所知世界上体量最巨的纯文学小说作品,其诞生令文坛和社会为之惊叹,并以全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截止2018年末,他的21部长篇小说,加上全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论等,字数有一千八百万之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正称得上著作等身的作家,其著述之丰在国内纯文学作家中首屈一指;而编辑他的文集,自然是一项大工程。此前作家曾有多种文集问世,但收入迄今全部作品的文集还没有。这次漓江版的文集,要求收文全面,并附作家照片、年表等资料,就需要多方协作参与。尤其是作家这边,应有助手协同做好文稿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初编。我作为万松浦书院驻院作家,长期在张炜先生身边工作,并且有二十年编辑从业经验,接下这副担子似乎责无旁贷,所以就担当起了“特约编辑”的角色。

从整理文稿,到分卷初编,到搜集和编辑图片,再到审阅清样,以及撰写出版、宣传方面的一些文案,我与社领导、编辑遥相呼应,联手协作,尽心于每个环节,力争不出纰漏。这一过程中,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社领导温暖开明的胸怀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编辑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与齐心协力的风貌,都深深地鼓舞过我,让我心生感动。时代风气越来越浮躁,但社里的人都有静气有定力,做事认真扎实,这很不简单。我还想:这个有着近四十年历史的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就以非凡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真乃文学之幸,作家之幸。几代出版人有远见有情怀,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他们宏阔的视野和卓越的判断力,他们的出版业绩所抵达的高度,当是秀美迷人的漓江山水哺育的结果吧!

张炜文集.jpg

020年出版的50卷本《张炜文集》

经过将近两年的共同奋战,2020年5月,装帧精美、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的50卷本的《张炜文集》终于面世了。这是作家张炜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作品总集,是其创作的一次系统总结,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一份厚重的基础文本,深得读书界和出版界的好评……回首共同走过的一段时光,觉得紧张而又愉快,漫长而又短暂,值得留恋与回味。

一直以来,心里总在惦念那片世上最奇特美丽的漓江山水,在想威海到漓江究竟有多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这距离是越来越短,越来越近了。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