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出版社

漓江书院

漓江40年 | 我的出版引路人

2020-11-27 14:08:48

  

1606457759(1).jpg

张超,曾任漓江出版社办公室主任、社长助理、广西出版印刷物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80年11月漓江出版社成立,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牌,在邕江畔度过了五年的婴幼儿时期;1985年5月迁址桂林漓江之滨,开始了她的独立成长和奋进岁月。

迁址创业之初,一批从南宁来到桂林的人民社“老出版”和一批在此时投身出版的文化人,成为漓江社第一代拓荒牛和奠基人。彭匈先生就是在此时恭城县委宣传部部长任上调入漓江,融入到漓江社创业大潮中。

彭匈是笔名,随着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果的日渐丰硕,在广西文坛乃至全国文坛的声名鹊起,笔名也就成了他的符号,知道他本名彭石生的人,反而越来越少。本文亦以彭匈先生尊称之。

彭先生到漓江社之后担任中国文学编辑室主任,1987年调广西新闻出版局图书处副处长。漓江社迁桂林后一直没有社长,由蒋振立副总编任法定代表人主持工作。1990年4月,彭匈成为漓江社在桂林的第一任走马上任的社长。这一届社领导班子还有:副社长李侃,副总编刘硕良、聂震宁、宋安群,这是一个由作家、戏曲家、出版家、翻译家组成的专业而又富有活力的班子,聚集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各体裁创作,翻译、美术、书画、摄影等各领域的一批行家里手,又有北大、复旦等一批名校毕业生加盟,真的是人才荟萃。

1606457745(1).jpg

彭匈与著名作家汪曾祺(中)、贾平凹(右)

我有幸在1991年4月调到漓江出版社,从中学老师到出版社办公室岗位,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是彭社长引导我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上班第一天,彭社长拿着一把剪刀和一扎信件,告诉我怎么拆信,他把信封在桌面上顿一顿,然后将信封朝上的封口剪开,取出里面的文件。他告诉我,别小看这个拆信,如果不小心,把里面的信件剪坏了,就会很麻烦。那时办公室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上级文件、单位来函、读者来信、作者投稿等,他告诉我上级文件登记后送领导传阅,根据领导批示处理,其他单位来函和读者、作者来信应该怎么分类,怎么登记,根据内容怎么转呈领导或转其他部门办理,要落实的工作怎么催办。彭社长说,一个好的办公室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外,要做一个好人,莫扯是非;既不要过于奉承、献媚领导,也不要仗势欺负同事和来社里办事的人。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尺,就蛮好了,不要指望别人敬你一丈。彭社长风趣的话,令我受益匪浅,不但教会了我怎么做事,更让我明白了怎么做人,我由此开始了在办公室的工作,不承想,这一干就干了十七个年头。

在我任办公室主任前夕,彭社长和我有一次长谈。他说,一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很重要,他是一个承上启下、左右勾连的厉害角色。一个单位的氛围怎么样,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文化单位,办公室的工作要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主任就是这个滴润滑油的人。不要把办公室搞得像一个衙门,像一个公安派出所,别人来办事心里面还打着鼓来;办公室主任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别扛着木头进巷子,直来直去不懂转弯;和人打交道,特别是和文化人打交道,不要太刻板,要因人因事而异,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去达到领导和职工想要的结果;一个人做了十件事,有九件事让人满意,有一件事让人不满意,不要期望别人津津乐道你做的九件好事,而是要承受别人愤愤不平地指责那一件不满意的事,这就是人性。办公室主任要有这个承受能力,要经得起委屈,这个委屈也可能是领导给你的,也可能是职工给你的,不要学祥林嫂见人就诉苦,又影响形象又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在我和彭先生的交往中,这是唯一一次“严肃”的谈话,让我受益终生。

1606457669(1).jpg

彭匈先生挥毫泼墨中

彭社长有一句名言:“在出版社,最差的工种就是社长。”第一次我认为是玩笑,渐渐地我开始理解,彭先生骨子里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一个官僚,他追求的生活就像他的散文集书名《向往和谐》一样。那时住铁西小区,社里办有一个食堂,张师傅和昌阿姨既是门卫又是食堂炊事员,彭社长、我以及其他当时家不在桂林的职工和没结婚的年轻编辑们,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坐在一起侃大山,彭社长风趣幽默的段子,经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他没有社长的架子,和谁都聊得来。他跟我说,他喜欢无拘无束的关系,他最烦管人,而当社长是要管人的。

当时大多数职工都住铁西小区,办公楼在文昌桥,有些员工会找各种理由不在办公楼。社里召集开会,等一个多小时人都不齐。彭社长说,这不行,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规矩,干不成事,而且相互影响不好,要建立上下班签到制度。那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化单位,有上下班签到制度的还很少,就是我们出版系统也没听说哪个单位搞,要实行还是有阻力的。趁着考勤制度的施行,彭社长让我建立健全全社各项规章制度,推出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经社务会讨论通过后施行,使全社的管理规范化上了一个台阶。聂震宁社长上任后,组织社里将之前制定的规章制度整理、充实、完善,编制了第一本《漓江出版社管理制度汇编》。

彭先生对漓江社是有很深感情的。彭先生的夫人江石燕在广西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工作,他曾劝她调回漓江社工作,但讲不通,于是让我做一做江石燕的工作。我到南宁出差时,在局办公室或到其家里做客时,每当谈起此事,江老师都说她已经习惯了南宁的生活,她很喜欢在这边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这里的气场很适合她。她反而让我劝彭匈,社长不要干了,调回南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比什么都好。她说,局领导找她谈,她也是这个态度,不然,彭匈在桂林干他的,我在南宁干我的。那时,交通和通讯都还很不方便,从桂林坐火车到南宁要八九个小时,开汽车要一天时间,也没有手机。有一次,彭匈自嘲地跟我说,老婆这种生物招惹不得,你胆敢背叛党,你坐牢她敢天天去牢里送饭;你胆敢背叛她,她敢拿把刀给你吃。我听了也只能无奈地哈哈一笑。他们夫妻感情很深,这么长期分居不是个事,总有一方要迁就。1994年4月,彭先生再次离开他工作了四年的漓江社,调回南宁,回到广西新闻出版局。

光阴荏苒,漓江社四十岁啦!窃以为,以蒋振立副总编、彭匈社长、聂震宁社长和跨越三届班子的出版家刘硕良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漓江人,披荆斩棘,奋力开创,硬是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南方一隅,在中国文艺出版界闯出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漓江出版社。在当时的外国文学出版中,我社三分天下有其一;一大批中国名作家在我社出版作品和作品集;艺术画册、摄影、文化、旅游作品名震全国图书市场,在读者中吸粉无数,创造了一次次辉煌!我为亲历其中岁月深感荣幸。

彭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有余,常感念之。谨以此文追思我的老领导、我的良师益友!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